如何應對謠言、標題黨和不良輿論導向?錢校學子在行動!
來源:北京十二中發布時間:2020-05-17
信息時代,網絡媒體傳播的內容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為了吸引眼球,很多媒體喜歡夸大其辭,尤其是在標題上,往往嘩眾取寵,甚至和文章內容牛頭不對馬嘴,從而導致了標題黨、謠言、輿論導向等問題。尤其是在近期疫情中,媒體上肆意傳播的不正當消息的數量之多、影響之壞令人震驚。近期,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高一年級組的同學們對此進行了研究性學習,一起看看他們的學習內容吧!

研究背景
2019到2020春運期間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此危急期間,大眾傳媒上出現了一些或虛假或夸張或借題蹭熱度而歪曲事實和主題不符等不負責任的信息,據此將具體研究對象確定為其中的標題黨、不良輿論導向和謠言這三個影響較嚴重的類型。那么,這些信息是如何大范圍傳播的呢?面對這些信息如何辨別呢?
謠言

謠言具有擬真性,它的產生往往與社會的某種臨界狀態或者某些敏感的事情有緊密的關聯,同時也與信息的透明度有直接關系。謠言開始容易停止難,而且會在傳播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加工。為什么會有大量的人傳謠、信謠呢?
從心理方面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No.1 從眾心理: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會促使他采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No.2 恐慌心理: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越低層次的需要,所需心理力量就越強,關系到個體生存人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易導致邏輯思維判斷能力下降,迷惑性主流信息分辨不清。
No.3 逆反心理(年輕人居多):通過問卷結果顯示,此心理在00后,90后這樣的年輕人占的比重較大。由于逆反的心態(心理感官需要)越禁止越想突破閾限。
No.4 刻板印象: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忽略個體。
No.5 自我保護(中老年居多):危機意識引導下,危險性信息會奪取高度注意。由于社會壓力增加,為獲安全感,更傾向于選擇關注負面消息相信其真實度。
No.6 不負責的心理: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不一樣,不對謠言本身過多的思考,肆意評價和傳播。
從認知上來看:人們在某一專業領域缺乏知識,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模式不一樣、對語言也有一定誤判性,易被謠言帶跑。
從心理方面講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No.1 從眾心理: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會促使他采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No.2 恐慌心理: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越低層次的需要,所需心理力量就越強,關系到個體生存人會極度缺乏安全感,易導致邏輯思維判斷能力下降,迷惑性主流信息分辨不清。
No.3 逆反心理(年輕人居多):通過問卷結果顯示,此心理在00后,90后這樣的年輕人占的比重較大。由于逆反的心態(心理感官需要)越禁止越想突破閾限。
No.4 刻板印象: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忽略個體。
No.5 自我保護(中老年居多):危機意識引導下,危險性信息會奪取高度注意。由于社會壓力增加,為獲安全感,更傾向于選擇關注負面消息相信其真實度。
No.6 不負責的心理: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不一樣,不對謠言本身過多的思考,肆意評價和傳播。
從認知上來看:人們在某一專業領域缺乏知識,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模式不一樣、對語言也有一定誤判性,易被謠言帶跑。

面對謠言,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別或者應對呢?比較直接的方式有:
1、對于不確定的信息:不隨意評論轉發傳播給他人,找相關專業人士辨別真假。
2、對于既定謠言:舉報,評論澄清,轉發辟謠,像此次疫情這樣的大前提,網上搜索官方提供的舉報郵箱,電話,并且舉報。
可以作為預防的措施有:
1、關注官方的微博或公眾號,從正規新聞渠道進行追蹤。
2、增加知識面和生活常識。
3、前面提到的本質心理,要在生活中改變這些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了解其劣勢,多積極且獨立的思考問題,并養成一定的模式和習慣。
標題黨

標題黨往往語言低俗,內容低俗、偷梁換柱、似是而非、故弄玄虛、夸大其詞、危言聳聽,罔顧公信、胡編亂造,文題不符、詛咒求轉,煩不勝煩。人們之所以被標題黨吸引,甚至轉發傳播,往往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心理方面
1、缺乏獨立意識:標題通常以側面烘托,他人感受為引子,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時易被吸引。
2、獵奇心理:對于編者夸張夸大的關鍵詞往往一見就信,毫無抵抗力,對于明知道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還是要一探究竟。
知識方面
1、對于不符合邏輯和常識的標題分辨不清,意識模糊。
2、對吸引類關鍵詞辨別不出。
對于這類信息需要大家了解其慣用手段,如標題黨的常用語和句式等,不因獵奇而盲目傳播。

不良輿論導向
輿論導向是對社會輿論的錯誤評價和引導,用輿論操縱人們的意識意向,從而控制人們不正當行為。而人們輕信這些信息的原因在于:
No.1不深入:對和自己無關的事人們缺乏思考其現象問題本質的能力,從表象入手不夠理智,從道德的制高點盲目被不良的輿論導向所影響。
No.2知識不足 偏激心理:知識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的發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往往抓住一點就無限地夸大或縮小,自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極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斷。
No.3不獨立思考 沒有原則:受他人的邏輯和言語影響較大,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沒有原則的盲從。調查顯示女性和未成年人盲從的比重較大。
No.4合理化影響:人在年幼時被灌輸的基本的處世道理,長大了也難以被改變,這也是人們常常不假思索就相信并深以為然的原因,不良輿論導向以此作為理論支持點和基石,道德捆綁對人們的行為造成不良的控制。
為防止不良社會輿論操控,需要大家:
No.1要在生活中改變這些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了解其劣勢,多加積極且獨立的思考問題,并養成一定的模式和習慣。
No.2認識灰色地帶,加強辨證性的思考,常問自己為什么,而不是本應該怎么樣。
No.3思考行為后果從而限制自身沖動和被引導的不良行徑。
研究意義
通過大家的研究希望都可以擦亮眼睛,謹慎對待網絡信息,不盲目信任,保持自我的清醒意識和端正的對待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網絡信息中的智者,而不是沒有思想的蘆葦。

撰稿 | 牛葉梓
組員 | 宋子涵、陳紫琰
上一篇:疫情之下,錢校學子將1%的傳謠可能性轉變為對科學100%的求知欲
下一篇:最后一頁
延伸閱讀
04·292007
北京十二中迎奧運陽光體育運動啟動儀式
來源:北京十二中校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