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書香】墨筆紅樓 花開花落(劉碧君)
來源:北京十二中發布時間:2015-10-30
墨筆紅樓花開花落
(2013級高中1班劉碧君)
紅樓夢,曹雪芹,金陵,清。
每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嘆息。而《紅樓夢》卻是一個時代的花開花落。
初讀,感嘆一份凄涼,相愛不能相守,黛玉與寶玉,并非才子佳人,卻依舊愛的轟轟烈烈,肝腸寸斷。黛玉"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那一刻,我看到一個詞,世俗。

《紅樓夢》中的每一個人,都在墨筆之下鮮活著。他們擁有著復雜的人性,他們在世俗和沖動間輾轉,像是每一個生活的人。沒錯,生活的人。不同于陳詞濫調中"風花雪月""才子佳人",那些空中樓閣里胸懷大志滿腹經綸的天才少年和溫婉賢淑一笑傾城的富家少女,他們不是生活的人。他們沒生活過,所以不知道王熙鳳料理家務的種種辛苦,不知道她機關算盡背后的悲哀。
所以美滿的故事,不懂現實的殘酷。
所以世俗,成為了生活的人心中的一道疤。有些人麻木,有些人習慣,有些人臣服。而偏偏有些人,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和世俗抗爭。即便白骨河畔,亦不悔當初。
賈寶玉和林黛玉,顯然不是世俗之人。相反,他們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與世俗抗爭。結局呢,黛玉香消玉損,寶玉遁入空門。這兩朵風中相依的"反抗"之花,終于是在清朝人民根深蒂固的世俗思想中枯萎。
卻又是因為二人對于世俗相同的不認可和反抗,才讓黛玉和寶玉那份惺惺相惜的愛戀在歲月中漸漸成熟,最終成為一段"木石前盟"的曠世奇緣。
有人說,寶玉和黛玉代表著反抗的力量,代表著對于固有和世俗的沖擊,曹雪芹生活在沒落之家,一個從錦衣玉食到"舉家食粥"的落魄貴族,自然能更全面地看到當時社會的不足和缺陷。作為固有和世俗的受害者,曹雪芹有一腔熱血和滿腹遺憾,他想改變又無能為力,只得把這種無奈和倔強化為絳珠和神瑛之間的凄美愛戀,墨筆紅樓,躍然紙上。
細讀《紅樓》,寶玉癡病愈加嚴重之時,之所以不選擇黛玉嫁之為妻,其一是黛玉性子刁鉆,不符合"溫婉賢淑""三從四德"的古典美人形象,其二是黛玉身子弱,常年多病,無法完成古代妻子"相夫教子""操持家業"的重擔。而王熙鳳恰恰忘了,寶玉之所以對于"林妹妹"念念不忘,就是因為林妹妹不遵從世俗的眼光,不"三從四德賢良溫婉"。這樣的林妹妹,才不會勸寶玉讀書科舉,繼承家業;才不會將寶玉推向世俗。
在寶玉被人們用世俗的標準衡量為"混世魔王"之后,林妹妹出現了,像是波濤中的一葉扁舟,將寶玉從"堅持則不被世俗接受,世俗則不被自己接受"的迷茫中拯救出來。也就是說,黛玉是寶玉向世界宣戰時唯一的戰友。當寶玉失去這個戰友,一個人和世界對峙的孤獨感讓他重新陷入迷茫。于是命運開始重新洗牌,寶玉在內心和外界的矛盾中,先是用"癡病"逃避,之后開始慢慢被同化,于是進京趕考;卻還是拗不過內心的沖動,無法接受世俗的標準和衡量,在痛苦之中,他只好選擇遁入空門,從此遠離世事。
情節一點一點順下來,讀到最后一個字,書墨余香尚繚繞不去,驚覺這悲劇結局,早在清朝這個背景出現時,便已注定。
墨筆紅樓,那是一個時代的花開花落,也是一個時代的枯萎,一個時代的嘆息。